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18日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,这份数据犹如一场全面的 “压力测试” 成绩单,直观展现了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运行态势与抗风险能力。从资产规模到信贷质量,从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到风险抵补实力,各维度指标均传递出丰富信息。 阅读量:11290
2025年二季度末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.3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。其中,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4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4%,占比43.7%;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5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%,占比16.2%。 阅读量:11111
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,绿色金融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发布的《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其要点涵盖目标设定、重点任务、服务体系完善、风险防控以及机制建设等多个关键层面。
在金融领域的持续变革与发展进程中,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悄然降临 —— 银行业迎来了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合规官时代。随着金融严监管的持续推进,银行增设这两大高管职位,对于提升自身的合规风控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,这一举措也在金融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。
今年,全国各地积极构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,一场旨在打通金融惠企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行动在金融领域全面展开,众多银行纷纷发力,各显神通,为小微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。
在经济发展的宏大版图中,民营和小微企业犹如灵动的毛细血管,虽看似纤细,却承担着输送养分、激活经济活力的关键使命。它们是稳定就业的坚实堡垒,是促进增收的重要引擎,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。而近期,一场由银行业掀起的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浪潮,正为这些经济细胞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。
2 月 25 日,金融监管总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,释放出坚决消除这些隐形壁垒的强烈信号,为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。
会议指出,2024年10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,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高效统筹下,在相关部门、银行机构的密切配合下,四级工作机制迅速搭建、有序运行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,授信超过10万亿元。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。
保险业需不断优化投资策略,提升风险管理水平,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,以适应市场变化。在服务实体经济与民生保障方面,更要持续深化,发挥自身独特优势,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只有如此,保险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,持续撑起市场对它的长期信心,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
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,人民币汇率走势备受瞩目。2 月 24 日,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双双升破 7.23,展现出人民币汇率独特的市场表现,彰显其正按照自身的市场轨道稳步波动。
2024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数据公布,多项核心指标传递出关键信号:在经济增速放缓、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背景下,中国金融体系展现出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。不良贷款“双降”、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、小微企业贷款高速增长等数据,既是对当前金融改革成效的验证,也为未来应对复杂挑战提供了战略启示。
2025年开年以来,人民币汇率呈现显著反弹趋势。2月24日,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7.23关口,创下自2023年11月底以来的新高;在岸人民币同步攀升,美元指数则跌至近两个月低位。
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、主席吴清近日在《新型工业化》期刊上发表名为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》的署名文章。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未来发展方向,其中对服务新型工业化的阐述,更是为证券市场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担当。
当何立峰副总理与美财长贝森特的对话尚在进行时,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已聚焦于东方——中国政策工具箱连续释放的七重信号,正在编织一张覆盖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制度优化的立体网络。这些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,不仅为本周证券市场注入强心剂,更可能开启新一轮价值重估周期。